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bat365 越山,边境口岸物流繁忙;跨海,北部湾海面巨轮乘风破浪……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与东盟在多领域的紧密合作不断收获硕果,持续推动互利共赢,从“硬联通”“软联通”“心相通”等多维度为区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注入强劲动力。 畅物流 开放更添动力 北部湾畔,巨轮不时靠岸停泊。在钦州港码头,巨型桥吊在自动化技术控制下精准装卸货物。不远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汽笛阵阵。在这里,各式各样的货物南来北往、出山入海。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81.7万标箱,同比增长16%;货物吞吐量完成2.97亿吨,同比增长4.4%。 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张志文介绍,近年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枢纽功能持续提升,目前已具备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通航和靠泊能力,实现30万吨级油轮满载靠泊,综合吞吐能力超3.5亿吨,集装箱航线达76条,实现东盟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 在距钦州港两百余公里外的中越边境友谊关口岸,满载着来自东盟国家的特色水果、农副产品与中国的电子配件、大型设备等货品的车辆在此川流不息,实现了“双向奔赴”。 据了解,友谊关边检站实行高峰期错峰通关、延时通关等措施,根据候检车辆情况动态调整通道类型。友谊关海关监管一科科长黄菲菲说,友谊关口岸边检还运用快捷通关系统,融合运用了生物信息识别、数据可控交互等技术,出入境车辆、司机只需“预先备案、自主采集、快速核验”三步即可快速通关。 广西通过口岸功能升级,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正在加快建设的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成后货物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无人化、智能化通关。 通江达海,只争朝夕。从钦州茅尾海近海段国之重器“天鲸号”开足马力进行疏浚作业,到三座梯级枢纽旁施工设备和人员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通江达海的平陆运河开工两年来建设如火如荼。截至8月31日,平陆运河累计完成形象投资约387.7亿元,占工程概算的53.3%;累计开挖土石方约2.23亿立方米,占工程总量的65.6%。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平陆运河预计到2026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届时西南地区的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可比现在的水运通道出海里程缩短560公里左右。”自治区副主席谭丕创说。 随着一系列开放平台建设向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成为广西释放开放活力的强力新引擎,以物流为切入口,促进资金、资源、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国际贸易、资源流向、开放格局发生链式裂变。 兴产业 合作更显韧性 近日,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友谊关口岸一派繁忙景象,包括榴莲在内的大量东盟产品通过这里快速进入我国市场。 位于边境国门城市凭祥的广西中果实业有限公司依托稳定的东南亚原材料采购体系、智能化生产设备,主营速冻果浆、果蔬冻干加工等业务。在该公司生产车间里,水果经过全自动化的清洗、消毒、取浆等工序后,一瓶瓶新鲜的果汁被迅速装瓶、贴标、冷冻保存,即将发往长三角等地区。“水果从口岸入境后能迅速在这里进行加工,保证产品口感的同时,也能节省不少生产成本。”公司董事长王淑娟说。 近年来,广西凭祥、龙州、东兴、靖西等边境口岸城市充分发挥“边”的优势,利用“东盟资源”,大力发展落地加工产业,建设三诺跨境电子产业示范园、东兴华立边境深加工产业园等边境跨国园区,加快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在边境地区集聚。 随着中国和东盟产业链互补性越来越强,区域内的企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在广西美斯达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紧锣密鼓地为全球客户“赶货”。新生产的一款潜孔钻机正排队装车,即将批量出口东盟国家,服务当地矿山开采。“我们立足广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拓展东盟市场,多款工程机械产品进入泰国、印尼、缅甸等东盟国家,受到当地客户好评。”刚从印尼参展回来的公司国际大客户总监杨赞说。 玉柴集团的高热效率发动机服务众多东盟客户、金穗农业集团进驻东南亚国家开展农业投资合作……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广西与东盟市场间开启“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广西制造”打入东盟等国际市场。 记者从自治区工信厅了解到,广西还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持续深化与东盟等国家的产业合作,打造了“东盟资源+北部湾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等产业链开放合作新模式。 数据显示,广西与东盟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双边贸易规模快速壮大,东盟已经连续24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达3394.4亿元,创历史新高。特别是今年前7个月,广西进出口总值4013.3亿元,其中对东盟的进出口2149.3亿元,同比增长了24.3%。 自治区商务厅厅长杨春庭说,广西立足面向东盟的独特区位优势,一方面聚焦主业、强链延链,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把广西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加速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重点领域合作,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全力推动自贸试验区与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协同发展,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密往来 交流更具活力 地处中越边境的东兴市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一河之隔。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边关风情,让东兴成为中越旅客跨境游的热门选择。 在东盟国家成为中国内地居民重要出行目的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东盟旅客也通过广西进入中国旅游。“这几年东兴的旅游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通关也越来越便捷。假期很多越南家长也喜欢带孩子来中国旅游。”负责接待跨境短途旅游团的越南籍导游阮氏荷说。今年上半年,东兴、友谊关口岸旅游团人数增幅明显,达3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 在中国和越南界河归春河上游,德天瀑布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相连,形成亚洲最大跨国瀑布,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自然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在这里,中方景区打造了饱含越南元素的“中越风情街”和“中越跨境街”;在越方一侧,导游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迎接中方游客,购物还可以使用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游客们在畅游山水的同时,见证和赓续中越传统友谊和愈发紧密的文旅交流合作。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印尼籍留学生刘清美目前正在学习铁道技术。在中国留学一年多来,她经常在社交媒体分享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铁路技术世界一流,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非常乐意来到中国、来到广西学习。”刘清美说。 近年来,在东博会和峰会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像刘清美一样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据统计,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5万人,双方年轻一代的往来愈发活跃。广西也成为招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 文化互鉴亦推动民心相通。在今年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包括越南嘲剧、泰国孔剧等在内的东盟多国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引发现场观众连连喝彩。柬埔寨丝绸纺织技艺、缅甸漆器制作技艺,中国赣南客家擂茶、西湖绸伞、雕花蜜饯……来自东盟国家和国内各地的非遗美食、手工艺品进驻非遗大集市,促进了民众对中国与东盟文化的深入了解。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项项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活动越办越红火,各国文化在东博会的平台上相互交融,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为更好畅通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联合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共同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目前,汇聚中心已经完成线下17个主题展馆的建设,并同步搭建线上B2B、B2C数字化平台,入驻商品种类约5000种,包括食品、日用品、保健品、美妆、家私、工艺品等类别。 “我们通过线上数字化平台+线下展馆沉浸式商贸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助推中国商家‘走出去’,将来自东盟、RCEP其他区域国家乃至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国家的商家‘引进来’,释放东博会和峰会的溢出带动效应,助力广西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广西新中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燕介绍,未来将吸引更多东盟商家加入汇聚中心,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持续深化区域经贸合作。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海峰说,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自2004年举办以来,东博会和峰会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经贸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中,东博会和峰会正从服务双边经贸、投资合作向服务制度型开放加速迈进。 蓝图已绘制,扬帆正当时。9月24日至28日,第21届东博会和峰会在南宁举行,参展企业超3000家。除了新设东盟高新产品展区,本届东博会和峰会还首次启动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开展青年交流互鉴的“未来工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表示,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区位优势,广西将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深入推进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为统领的各类园区建设,高水平共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的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 (记者 覃星星 雷嘉兴)